吉利集團董事長
李書福是當前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的領跑者,尹明善如是說。但,“世界經濟規律證明領跑的人多半做不了冠軍,所以
力帆還有機會。”他補充道。同為民營企業家、同樣出身于摩托制造、同是走上汽車制造這條不歸路,年已67歲的重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尹明善和40出頭的李書福是多年的好友。一碰面,他們之間總有惺惺相惜的感覺。“老尹,我們都是民營企業,咱們做得越大越好!”李書福常說。
這是
吉利六年掙扎于中國汽車業夾縫中的肺腑之言,相信尹明善比別人更能體會其中深意,因為此時他正在經歷當年羈絆李書福造車的每一道關口:為苦求不得的“準生證”焦慮,為資金、技術、人才各處奔走,經受業界比對當年李書福更尖銳的拷問:“力帆憑什么做轎車,它有什么資源、基礎?價格戰一沖,它第一個跨掉。”“吉利在中國是獨此一例,這樣的機會不會再有。”“‘奧克斯’事件造成的惡劣影響讓尹明善的機會比以前小了很多”……
不過,對力帆來說回答質疑還在其次,當務之急是要先成為汽車制造圈內的一份子。8月初,國家發改委公布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(第103批)目錄上沒有力帆的名字,力帆上下曾信誓旦旦發出的“轎車最遲今年8月上市”的宣言就此落空。幾天后,尹明善特意選擇他在力帆轎車廠的辦公室接受《中國企業家》專訪。并未如傳言中所說的為“準入”受限而冒火,相反,他坦承:“我是汽車政策門檻的擁護派。”
準生證——不是問題的問題? “沒拿到準生證就已經投了9個多億,這次真有點瘋狂,像個賭徒。”尹明善指著窗外的車間說道。那里占地300畝的一期工程已竣工,沖壓、焊接、涂裝、總裝四大生產線安裝、調試完畢,數百套模具早已到位。沖壓線上,工人在為
長安福特蒙迪歐的車門做來料加工,各種顏色的
力帆520樣車或停放在車間,或進行著各種實驗。“錢都投到這個份兒上了,我們還有退路嗎?準生證肯定不是問題”一位力帆員工說。
早在今年3月重慶國際汽車展上,力帆520轎車就正式亮相。尹明善在展會上高調宣布:力帆轎車將在6月登上國家目錄,年內力爭生產2.5萬輛。彼時,正是奧克斯對外表態退出汽車制造的時候。盡管轎車的投產計劃因拿不到準生證而一拖再拖,但尹明善堅決否認外界所謂“力帆再度落榜轎車目錄”的說法。“正在閱卷,何來落榜。簡直莫名其妙。我們所有國家要求核準的手續7月中旬才全部到位。8月份,發改委關鍵的處長、司長都在休高溫假。”尹明善很是不平地說,“也許力帆轎車項目能不能賺錢、賺多少錢,我沒有十足把握。但能否拿到準生證我們胸有成竹。只是遲早問題,不會有意外。”
尹明善的底氣并非僅來自手續全部到位。去年5月,力帆第一次打報告給重慶市政府,表示要先上汽車、再上轎車項目。出乎尹預料的是,很快得到市長和三個副市長一致表示全力支持的批復。力帆建廠多年,從沒遇到過這種情況。在重慶市看來,力帆轎車項目不僅能帶動重慶市整車和零配件產業的發展,而且能彌補同在重慶的合資企業
長安福特在轎車出口上的不足。據稱有領導堅定地對尹明善說:“你放心,市政府會和你一樣著急地去申請。”“為了這個項目,市政府領導找國務院、跑發改委、替我們送材料、報申請的次數一點不亞于我們。這樣的支持讓我們很有底氣。”尹說。
此外,尹明善身為重慶市政協副主席、重慶工商聯會長,有官方味道,這層身份使力帆在準生證問題上奔走得并沒有吉利那樣辛苦。尹明善不諱言,他接觸有關審批部門相對容易一些,需要見誰都能見到。不少官員對其造車的第一反應是:老尹67歲,和他們父母的年齡差不多,早該退休呆在家里了;現在還在為做轎車奔走呼號,還說得頭頭是道,值得支持。 尹明善最有感觸的是:現在國家發改委是真心想扶植民族品牌,他們正在為過去汽車產業政策的一些失誤反省,甚至檢討。一個發改委官員曾對尹明善感慨:“現在中國汽車企業已不是談自主創新能力的問題了,我們甚至連消化吸收的能力都很弱了。這樣下去,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怎么得了?!”一些官員甚至私下反問:“老尹,如果我們支持你,有一天你又拉來一個外資搞合資、讓力帆品牌慢慢消失的話,你就對不起自己,也對不起我們。”
準生證的申請曾令李書福感覺猶如掙扎于生死邊緣,而新的《汽車產業政策》所設的門檻:新項目總投資不低于20億人民幣,其中企業自有資金不低于8億,一直被視為天然剝奪了民企造車的權力,但在尹明善看來:“這個門檻切合民營企業的實際,如果低了,遍地都是轎車廠,我害怕;再高的話,能進來的兄弟企業太少,造不起勢。所以我是這個政策的擁護派。”
話雖如此,但每天眼睜睜看著數億資產因政策準入問題而閑置,每月要投入30多萬維持基本運轉,尹明善心急如焚。“現在就像高考的學生,考得再好,還是要焦急等待錄取通知,甚至擔心可別把我的卷子搞丟了。”當過教師的尹明善如此比喻說,“我估計不快不慢,9月10日差不多,再慢一點十月肯定能拿到。”
輾轉回歸造車業 一直以來,尹明善的工作時間都平均分配給市政協、市工商聯和企業三個部分,但今年他把近一半精力放在了汽車項目的最后沖刺上。事實上,汽車項目起步于力帆在4年多以前開始的多元化經營。那時,力帆的摩托車業務正從創業初期100%-300%的增速,回落到年均20%左右。為尋找新的產業支點,力帆先后進入家電、白酒、防盜門、礦泉水、服裝、銀行等諸多領域,汽車項目只是其中之一。
“那時力帆是有點頭腦發熱。后來的事實證明,這些項目不但消耗了資金,更消耗了時間成本,到今年為止都已經砍掉。”尹明善感慨,“折騰那么多年,現在力帆非常清楚自己的方向,就是以實業為主,突出主業。摩托是汽車行業的一個分支,力帆現在是回歸主業。”
經過對國內外汽車業一年多考察,2002年尹明善下定決心要造轎車。最初,他指望通過掛靠在國企之下,避開政策準入的限制。他最先找到的是“同城兄弟”,
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尹家緒。在尹家緒的辦公室里,尹明善提出希望和
長安合資,把力帆歸到長安旗下,但由力帆控股,全面負責企業運作。之后,尹明善先后拜訪東風汽車總經理苗圩和
一汽集團總經理竺延風。其中反應最熱烈的是東風,派很多人來考察,但談判進展很慢。后來比較明確地回絕的是長安,尹家緒表示,
長安汽車經過研究認為可以合資,但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不同意。尹明善去找兵工集團,但沒有結果。在今年5月的全球財富論壇上,尹明善一見到竺延風就問,怎么自己發去的有關和
一汽合資的傳真一直得不到回復,一汽好歹要給個回答。這才得到竺延風禮節性的回應,說回去找找傳真,到重慶肯定來拜訪“老尹”。
多方尋求合資無果,直到2003年8月,力帆通過收購重慶專用汽車制造總廠80%的股份(后增持到95%)獲得了除轎車以外汽車產品的生產資格,并于去年3月得到發改委批準,將廠名更改為重慶
力帆汽車有限公司。這樣力帆找到一個跳板,以這個廠擴建的名義申請轎車生產資格,進行樣車生產,從而合法進入審批程序。“中國汽車產業有一個怪圈,要獲得準生證,樣車和工廠要符合國家考核的要求,但沒獲得批準,企業怎么敢投巨資建廠、產品從哪來呢。”尹明善對力帆繞路造車很有幾分無奈。
車型選擇上,尹明善曾想過造十幾萬的車,但他的老鄉、校友,時任機械工業部汽車司司長的張小虞告誡說,造車千萬不要學吉利和華晨。吉利初期品牌定位過低,使它后來難以向中高端延伸;華晨定位過高,但最初的質量不過關砸了牌子。考慮再三,尹明善決定把第一款產品定位在8萬-10萬之間,聘請上海同濟同捷公司做車形設計,名稱采用數字系列,突出“力帆”主品牌,“52”則是網絡語言“我愛你”的意思。
造摩托
發動機出身的尹明善在轎車發動機選擇上也動了一番腦筋,最終采用了
寶馬Mini Cooper的動力總成和發動機。按他的說法,力帆不會傻里傻氣地去做2.0、2.4
排量的車,而是從1.6和1.3升的產品入手,如果能源緊缺日益嚴重,就向下推出排量為1.1甚至1升的車,而寶馬1升的發動機則能提供普通發動機1.3升的
功率。力帆排量采購寶馬發動機的前提是,除使用權外,要完全買斷改裝權和出口權,以便為未來出口做鋪墊。